「媽媽說這間房子要給我。」這句話,在媽媽過世後,竟變成兄弟決裂的開端。
對很多家庭來說,傳承從來不只是財產的問題,更牽動著親情、信任與世代關係。然而,許
多家庭因為「怕傷感情」而延遲做出正式安排,最後卻因遺產而傷了最深的感情。
一、故事開場|媽媽的承諾 VS 哥哥的否認
親情信任破裂的起點
個案主角是位五十出頭的先生,故事的發生在他與親哥哥之間的糾紛。
他說,母親生前有兩間房子,早年已將其中一間贈與長子(即他的哥哥),而自己陪伴母親
生活多年,母親也曾多次明言,過世後這間與她同住的房子要留給他。母親甚至有提過立遺
囑,但他考慮到家族氣氛與避諱話題,回應:「不用了啦,反正我們都是一家人,哥哥也知
道媽媽的意思。」
母親過世後,由於遺產金額未達課稅門檻,兩兄弟迅速完成報稅手續,沒想到在進一步討論
這間房產如何處理時,哥哥卻說:
「那只是媽媽講講的,我又沒同意。她後來也沒立遺囑,現在既然是遺產,我們就要一起
分。」
一句話,打破了弟弟對母親承諾與兄弟信任的所有幻想。
二、法律事實與口頭約定的差距
為什麼「媽媽說」≠「法律認定」?
在這個案例裡,最根本的爭議點在於:口頭承諾到底有沒有效力?
答案很殘酷:在法律上,沒有書面遺囑,就沒有繼承分配上的特別指示。
根據《民法》規定,遺產分配應依法定繼承順位執行。若未立遺囑,子女依法享有相同比例
的繼承權,無論生前曾有多少口頭約定或暗示。
因此,即便母親多次表達房子要給小兒子,只要沒有正式立遺囑,房產仍屬於「遺產」範疇,應由子女依法共同繼承。此時,哥哥提出「依法分產」的主張,即具備法律正當性,而小兒子的主張則缺乏法律依據。
三、信任與現實的撞擊
沒有預備的傳承,是感情破裂的未爆彈
許多家庭因為怕傷感情、怕讓子女以為在「分遺產」,總覺得:「再說吧」、「等我走了他
們自然會知道」、「這樣講不是很沒良心嗎?」
但實務上最容易傷害感情的,往往是「以為有共識」卻從未正式確認的「一廂情願」狀態。
當長輩離世,一切需要由法律接手時,過去未處理清楚的情感與資產交錯,就容易成為隱形
炸彈爆點。
在本案中,小兒子不僅失去母親,更覺得母親的承諾被哥哥「背叛」。哥哥則認為自己依法
主張權利,弟弟卻情緒化、不理性。雙方各執一詞,親情裂痕至今未癒。
四、美門永續傳承團隊建議您該怎麼做?
協助家庭提前避開「好人變壞人」的八點檔劇本
針對這樣的問題,美門永續傳承團隊,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向協助家庭重建秩序與信任:
1. 提前設計遺囑與贈與策略
評估家族的資產結構與關係,擬定法律上具效力的遺囑或贈與安排,並透過信託工具、預立
監護等搭配,讓意願具體可執行。
2. 啟動「家族共識溝通工作坊」
許多矛盾來自誤解與預期落差。我們設計結合心理與法律的溝通流程,協助長輩與家人建立
明確共識,不再「各自以為」,而是透過第三方專業團隊的協助,啟動真誠的對話。
3. 進入衝突後的「關係修補」階段
若事已至此(如案例中),我們提供協助協商或第三方調解的資源,幫助雙方尋求公平又保
有尊嚴的方式,處理遺產之外的傷痕。
五、給還在猶豫的你
傳承不是避諱死亡,而是守護關係與價值
很多人覺得立遺囑像是在「詛咒自己或是家人」,但真正的詛咒,是讓愛的人在你離開後因
誤解與爭執而反目。
預立遺囑、安排資產不是對家人的不信任,而是一份「信任的具體化」。
它讓未來可預期、讓親情關係和睦,也讓每一份資產不成為負擔。
邀請您:現在,就讓我們陪您一起好好安排
如果你也曾因為「不好意思談」而錯過安排的時機,或擔心「親人會自動懂」卻始終不敢啟
口,請不要等到關係破裂後才後悔。
現在就聯繫美門永續傳承團隊,讓我們協助您:
傳承的不只是資產,而是愛與信任
安排的不只是法律,而是家族和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