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門總監思想啟10月

一條新路

總監思想啟2025-10月號
王麗蓉/撰稿

真正的創投重視的不只是數字,而是真實生活經驗的洞察與讓世界更美好的使命

完成世界五大洲旅行記錄

世界各地跑來跑去,但卻從來沒有想去美國,這次因為朋友邀約,想不到就在川普狂人任內,台幣升值的情況下來到了紐約,但是物價還是讓我見識到美國的驚人高物價,一個7-11大小的熱狗堡,竟然要價台幣360元。也在2025/9/29日這天踏上美國這一刻,完成我旅行世界五大洲旅行的記錄。

這陣子我一直在思考工作的改變,對於目前的工作模式愈來愈不滿足,看到資本主義下人們生活的模式,並沒有因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幸福,反而因為為了追求所謂的成長,大量刺激消費,耗盡了地球的資源,甚至剝削與殖民了「人類的未來」,人難道不能按照自己與生俱來的樣子,根據自己內心所願的方式,生存下去嗎?一定得活得像個奴隸般工作,不得不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才能糊口嗎?


美國初印象

當我來到紐約,這個全世界資本主義最發達、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土地上,我真的看不到有幸福感的人們,十幾天的旅行我唯一看到臉上有輕鬆與自在笑容的人,竟然是躺在紐約第五大道長老教會(Fifth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階梯上面的流浪漢,他看我賊頭賊腦想看教堂內部,特別指引我方向,如何從另外一條路的側門進去,他側身躺的樣子,就像個大爺,這個階梯就是他的王位,原來流浪漢也有令人羨慕的自由感:當你不在乎現實世界要的,你就自由了,就可以當自己世界的王了!

我走在紐約街道這幾天,走路都是「飄」的感覺:就是不踏實,沒有一種安定與活著的真實感,就一個幽魂飄移在這個城市。

「品牌」這個宗教的發源地始與箇中最強高手就是「美國」,美國也是世界的行銷大國,最會搞行銷、最會做品牌,最懂品牌的洗腦力與刺激消費強大力量奧祕,,也可以說就是我這行的朝聖地,但是我卻一點興奮感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不快樂,沒有幸福感!

這樣強大的國家,美國前 20% 的家庭掌握了大約 80% 的總財富,其中美國最富有的 1% 家庭單獨擁有約 30% 左右 的財富。在所得分配上,美國最富有的 1% 的家庭所得遠高於底部 20%。最富有 1% 的家庭平均所得是底部 20% 的 139 倍。所有勞動類與服務類型的工作,幾乎都看不到白人,這就是資本主義發展極致的實況,貧富差距大,多數人幾乎沒有累積資本,生活資源與風險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財富集中於少數人,使政治影響力、社會資源分配、機會不平等等現象可能被放大,這讓社會發展並不穩定,今年,美國在《世界幸福報告》的排名跌至歷史最低。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的數據是年度幸福排名的主要來源,這份2025年的報告強調了仁慈和社會關係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的正面影響。

川普關稅策略就是擺明直接向全世界搶錢,為了美國個人利益,與對抗最大敵人中國,不必考量倫理與到道德,有錢就是一切,在我看來,世界強國一點也不強,也不再有偉大感,這也是我遲遲沒有興趣到美國旅行的原因。


旅行中的閱讀

這次旅行路上讀的書是以下這兩本:

Tim Jacson提姆・傑克森《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Tim Jackson 以一個簡單但革命性的問題為開端:
「在一個資源有限、地球承載力受限的世界裡,我們是否仍該追求無止境的經濟成長?」
長期以來,我們被灌輸「GDP 成長=進步」的信念,但在生態危機、氣候變遷、貧富不均擴大的現實下,這種信念已不再成立。

他指出,GDP 成長並不等於人類繁榮,長期依賴「永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已使我們陷入「成長或崩壞」的困境。傑克森主張經濟應轉向「後成長」,以生態修復、社會照顧、教育、藝術與地方經濟為核心,減少對消費與物質累積的依賴,重視生活品質與社會信任。他提出「永續繁榮」的概念:在人類與地球的界限內共同茁壯。這對現代社會啟示,企業應追求「成長的永續界限」而非規模擴張,個人則應實踐「慢生活經濟」,追求內在富足與關係連結。

另外一本是齋藤幸平《人類世的資本論》

這本書提到,結合馬克思思想與氣候危機,認為資本主義對「永續發展」與「綠色成長」的追求是無效的,並提出了四種可能的未來走向:氣候法西斯主義、野蠻狀態、氣候毛澤東主義,以及作者所支持的第四種可能性:「棄成長的共產主義」。 所謂的「棄成長的共產主義」是從馬克思晚期思想中汲取智慧,關注生態循環,並將重點從生產力轉向「棄成長」的永續共同體: 透過勞動和生產的改革,建立自主、水平管理的社會,並重視公共財(common)和合作社(association)。 強調公民參與,並指出社會運動只要有足夠的參與者(如3.5% 的非暴力行動),就能帶來重大改變。

兩位作者都質疑「經濟成長=人類幸福」的迷思,指出資本主義以無限增長為前提,已導致氣候危機、資源枯竭與社會不平等。傑克森主張「後成長」的永續繁榮,強調在地化、生態修復與生活品質;齋藤則倡議「棄成長的共產主義」,重建以公共財與合作為核心的社會。

我們追求的經濟不斷成長,真的是正確的嗎?對人類甚至對萬物是好的嗎?這種狀況人類真的會幸福嗎?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我們頃其全力,到頭來會不是得到一場災難,把地球毀在我們手中,人類無幸福可言?

當我們推動ESG所謂「綠色成長」與「永續發展」若不觸及制度根本,只是延續資本主義舊的貪婪結構。在人類世的臨界點,我們是否願意放下成長的幻象,重新定義「繁榮」與「幸福」,讓人類與萬物能在有限地球中,萬物愛的互助合作,共生共榮。


人的未來要用什麼方式活著?

這是我這段時間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是博士論文想探討的方向:未來人類世之下,萬物互利共生,非人類為核心發展的經濟模式,到底應該怎樣?藝術又能在其中扮演什麼超越現實實際思考框架的角色?

現行的資本主義體系以「無限成長」為目標,把人變成工具,並在對資源的掠奪中,耗損了地球與靈魂的健康。這是一種「奴役性工作」的文明幻覺——
看似繁榮,實則讓人遠離創造力、愛與自由。這套「生產-消耗-枯竭」的舊體制,對於人類對於萬物都是致命的危機,已經到了必須停止的時刻,是否能發展一種屬於未來的新經濟模式——這個模式不再以達爾文式的競爭為底層邏輯,而是萬物互利共生,根本信念是:萬物一體,基於宇宙萬物愛的互助合作,人是造物主受託的管理者,人與自然並非對立的主體,而是彼此滋養的生命網絡。而且也感覺必須透過建構一個新思維的社群來實踐這樣的經濟生活


藝術與療癒的結合理想

這次旅行,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修道院分館(The Met Cloisters)看到我心目中理想療癒式藝術中心的樣貌,我似乎得到的新的啟發,同時對於我人生目標之一,要打造結合「藝術與療癒」的美術館的樣貌更加清晰了:融合自然、勞動、手作、藝術與靈修,讓人透過身體的行動、手的創作與心的靜定,重新理解「如何活、如何創造、如何愛」。

這樣藝術療癒中心可讓人們能在生活中實踐四種原始而完整的身心連結:

  • 勞動:如親手打掃、種樹、建築,透過身體回歸存在的根基。
  • 手作:釀酒、烘焙、織布,讓生產回歸溫度與節奏。
  • 藝術創作:繪畫、雕塑、刺繡、書寫,讓創造成為療癒與覺察的途徑。
  • 靈修:讀經、禱告、靜心、吟唱,讓人與內在的神性重新連結。

這些場所不屬於任何宗教,而是文明更新的靈性工坊,共同建立一個以愛與創造為經濟基礎的全球社群網絡。

現今的世代,人失去了上帝創造時的榮耀,每個人都應該根據上帝創造時給予的乎召(Calling)重新思考,AI時代來了,讓我們有機會,留給自己更多時間回到和自己獨處與家人相處,做人該做的,活出人該有的樣式,打造每個人專屬的生存模式,當經濟只為了成長而存在,人類與地球都在枯萎。我渴望一種讓經濟回到「服務生命」的模式,一種讓人自由、關係和諧、靈魂豐盛的生活方式。我相信,下一個世代的經濟將不再是關於競爭、數據與效率,而是關於生命如何共同繁榮。


嘗試走出一條新路

在未來日子,我期待陪伴人找到其獨特價值的生存與創造新的經濟與商業發展模式,我的身分也即將改變為 Life Economy Coach(生命豐盛陪伴者),陪伴每一個人設計屬於自己的「個人生存經濟模式」,讓他們能在自己的社群中被看見、被支持、被陪伴。我相信——真正的富足來自於活出靈魂的工作價值,而非市場的估值。讓「存在本身」成為最有價值的產出。好好活出自己,就能在這世界安身立命,享有美好的生活。陪伴人們回到「以天賦為職」的生命原點,真正享受勞動的豐盛果實,並且成為這世界的祝福。

我能做到嗎?我不知道,但是去做就是答案。
我記得女兒曾說,不是因為看到一條路才去走,而是往那個方向前進,走久了,就會走出一條路


不是因為看到一條路才去走,而是往那個方向前進,
走久了,就會走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