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個國際組織在2024年4月24日發布的最新《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3年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約2.816億人正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所謂糧食不安全意謂著,這些人因無法得到足夠食物,生命或生計面臨危險。造成這種狀況,其中,食物浪費是關鍵因素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全球每年超過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而這些食物大多仍可食用。食物浪費不只是「浪費」而已,還加劇了環境壓力和全球飢餓的狀況。
楊七喜觀察到這個問題,成立「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和「地表最廢垃圾學校」,致力於從續食到永續食的全方位理念推廣,推動資源的再利用,並改變人們對食物和廢棄物的看法,同時也建立一個人與廢棄物共生的系統,協助都市中無家者返家,她想傳遞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萬物一樣沒有所謂的剩餘」。
從自身經歷體會社會底層者的無助
「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創辦人楊七喜出生於一個單親家庭,生命歷程充滿挑戰,從國小四年級開始,便經歷長期的霸凌,儘管她在學業上努力不懈,卻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早早便開始兼職工作,負擔自己的學費與生活費。她曾在夜市擺攤,也在各類低薪工作中磨練自己,這段艱難的成長歷程,使她常疑惑為什麼自己的生活總是處於這樣的掙扎求生狀態?然而,在這段低潮中,兩位關鍵人物點亮了他的生命。其一是姐姐,另一位則是一位在線上聊天室認識的陌生人,楊七喜的姐姐常常會告訴他:「你並不是別人眼中的那樣子,你有自己的價值。」這些來自陌生人和家人的肯定,像一張網子,讓她不致於墜落人生無止盡黑暗的低谷。
19歲時,楊七喜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室,開始進入設計與創意產業。儘管她年輕且缺乏資源,卻憑藉著堅韌的精神與創意,逐漸在業界立足。然而,這段看似成功的歷程背後,楊七喜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她曾經日夜不停地工作,身體逐漸不堪重負,在2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皮肌炎。這是一種罕見且難以治癒的疾病,面對疾病,楊七喜一度陷入低潮,甚至萌生了放棄的念頭。然而,她並未因此被打倒,反而在這段期間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她開始反思過去的生活方式,並逐漸意識到,真正的成功並非來自於追逐名利,而是源自於內心的平靜與對社會的貢獻。楊七喜心想「如果我活不久的話,我可以為了台灣留下些什麼?」楊七喜比喻自己如同一根黑暗中的蠟燭,雖微小,但她深信,只要點燃這些光,哪怕再微弱,也能成為他人前行的方向。於是她領了急難救助金1萬元,再跟朋友借了4萬元,以5萬元創業,她沒想到後續還要為這個決定負債上1千萬。
從續食到永續食─延展食物議題深度
2016年,楊七喜因為一個簡單的信念——「人與蔬果一樣沒有剩餘」——開始了她的永續之旅。她的第一步,是從台中第五市場拯救那些因外觀不佳而被市場遺棄的蔬果。這些市場上大量仍然可以食用的蔬果卻僅因外形不完美而被丟棄,然而對於那些有需要的家庭來說,這些蔬果是極其珍貴的食材。於是,她開始每天前往市場,剛開始,楊七喜和她的團隊每天可以拯救約20到40公斤的蔬果,而在週末和假日期間,這個數字甚至會達到一兩百公斤。並在她的巧手下,這些醜蔬果被製作成一道道美味佳餚,並且以自由定價的形式提供給消費者。這些被拯救的食物經過簡單處理後,會被分送給超過20個家庭。對於這些家庭來說,這些食物不僅僅是維持生計的基本保障,更是他們生活中的一線希望。
在這個平台上,任何有需求的人都可以自由登記,並領取這些食物。「明日餐桌環境廚房」致力於創造一個不排外的公益服務,確保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支持。這種創新的模式,不僅讓蔬果得以重新利用,也讓人們意識到食物浪費問題的嚴重性。
楊七喜的行動並不僅僅局限於食物。她進一步將這種「再製」的理念延伸到人類社會,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她發現,社會上存在著眾多的飢餓族群,如無家者、獨居長者和弱勢兒童。這些人往往因為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基本的食物與營養。於是,她開始在每場餐宴中,為經濟弱勢者提供「勞力換餐」的名額,讓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食物,並且餐宴結束後,將剩餘的食物打包分送給街頭無家者,也曾在疫情期間募集高營養的街頭救援包長期支持街頭無家者、更贈送育幼院、醫護人員超過40,000包,當時聘請超過7名無家者度過疫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七喜和他的團隊更深地體認到,續食的概念雖然重要,但它只解決了食物浪費問題的一部分。於是,他們開始著手推廣更具深度的「永續食」概念。永續食不僅關注剩食的處理,還涵蓋了所有與食物相關的議題,包括台灣原生種、超級食物的潛力,再到植物肉。每一道食材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議題。楊七喜希望通過這些討論,讓更多人了解食物的真正價值,並且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資源,以實現食物系統的永續發展。
轉廢為寶:打造人與廢棄物共生的系統
2018年,七喜再次面臨生命考驗—她被確診為卵巢癌。這場疾病讓她再度面臨生死抉擇,但也喚醒了她內心的願望:創建一所學校,建立人與廢棄物共生的模式,推動社會重新認識與利用廢棄物。這個系統的核心理念是「轉廢為寶」,即將那些被認為是廢棄物的物品重新利用,賦予它們新的價值,並使之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楊七喜創建了「地表最廢垃圾學校」,這是一個專注於「回收」和「再製」雙軸並行的永續場域,透過年輕人的創意,青銀共創,將多餘資源製成商品,並邀請無家者參與其中,為他們提供新的生活方向。
楊七喜說明為何稱為學校:「這將會是一個『共有』、『共存』的聚落,夥伴之間相互學習、碰撞出環保創意,並聚集各地懷有「環保理念」的人一起實踐理想。這也是我們將這個聚落稱作為『學校』的原因!」七喜期待著,這間學校是ㄧ個社區聚落,教育與協助大家透過生活的改變,實現減廢生活理念。這所學校並不是傳統的學校樣式,而是一個教導人們如何將廢棄物資源化的實踐基地。
從2021年到2023年,透過這個系統庇護了28位無家者,並幫助其中的15位成功重返社會。「地表最廢垃圾學校」的日常運作充滿了創意和實踐力。每週四,楊七喜和他的團隊會為無家者提供餐食,並與他們共進晚餐,這不僅是為了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更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和支持。在週末,楊七喜和他的團隊會舉辦拯救續食和轉廢為寶的活動,讓社區居民能夠親身體驗這些概念。例如,再生紙工作坊教導人們如何將廢紙轉化為再生紙,而「轉油為皂」工作坊則教會大家如何將廢油製作成肥皂。這些活動不僅推廣環保理念,更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夠實際操作,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此外,楊七喜還提供菜市場導覽和聚落導覽,帶領參與者了解市場和社區中的資源如何被有效利用。他希望藉由這些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到續食和轉廢為寶的重要性,並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
近期為年長體弱的無家者設身處地設計文創產品,並且放入扭蛋中,收購中古扭蛋機改造過後成為『挺良善的』的未來概念扭蛋機,放置在中區店家做寄售,不只是開創了扭蛋本身能夠帶動的社會價值,更建構了一個被動式收入的創新公益獲利模式,透過結合『隨機性趣味』、『高顏值文創商品』『幫助弱勢理念』三項誘因,讓在地力量幫助在地議題,創造了在地店家、在地議題、聚落經營三贏的局面,未來更會發展扭蛋禮盒、活動場、婚禮場的商業策略,具有靈活性以及未來性。
這個系統不僅解決了無家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讓他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自信,減少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支持成本,還推動了資源的再利用,實現了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多贏局面。
結語:人是推動ESG的核心
楊七喜創立的「明日餐桌環境廚房」,以拯救市場上不被青睞的醜蔬果為起點,進一步推動食物零浪費,並在過程中逐漸延伸至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她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與挑戰的歷程,更是對ESG理念中「S」(Social社會)與「E」(Enviroment環境)兩者結合的深刻實踐。「明日餐桌環境廚房」與「地表最廢垃圾學校」的行動,將「零廢棄」與「再製」的理念具體化,不僅在物質上落實了資源的再利用,更在社會層面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她的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永續不僅僅是環保,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讓每一個人都能活出獨特的美好。
雖然過程中經常要為財務發愁,但是楊七喜說,如果她1個人的1千萬,可以換來全台灣人對永續的未來,是不是很划算?現在她已經開拓8個剩食據點,她感到心滿意足,並且還有好多計畫在她的腦中持續要展開。
想落實永續ESG行動,卻總是覺得「雖有理念,資源總是不足」的困境?歡迎與我們聊聊。
立即申請免費品牌諮詢
文章延伸自「總監叮咚」訪談內容整理。
馬上聆聽「總監叮咚」Podcast:
如果說,理念價值讓品牌能飛上天,那必須先能穩踏在地上的關鍵因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