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門總監思想啟

我們的勇氣

總監思想啟2025-8月號
王麗蓉/撰稿

這個月,有三本書一直陪伴著我。

上個月在越南旅途中隨手讀的是前德國總理梅克爾執政16年的回憶錄,一返台偶然被高齡88歲的徐小虎教授(原來也是南藝教授,我們學校好生猛啊)打到,把網路上能讀到她所有的資料幾乎都讀完,覺得她實在超激進與前衛,永遠保持的12歲童真也是我渴求的狀態。她說她多樣精采的人生永遠用”Proactive”(主動的、積極的)態度來回應,每一天都覺得人生很好玩,這就是她可以保持探索與好奇之童真狀態的原因。

命運的鎖鏈,繼續牽引著我,然後我就遇到另一位猛踩紅線的學者-蔡潔妮,她博士論文觀點和審查教授對台灣政治的認知不同,險些無法拿到學位,這段答辯的精采歷程,結果卻變成博士論文最閃亮的鑽石。

這三位女性,三位優秀的女博士,用她們各自的精采生命,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勇氣。


徐小虎:真實,靠自己去尋找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中德混血藝術史學者,畢業於普林斯頓及牛津大學。她在中國書畫鑑定領域以大膽言論著稱,尤其在著作《被遺忘的真跡》中,公開指出台北故宮多幅名畫為贗品,顛覆傳統鑑定結論,讓她成為台灣藝術圈的「黑名單學者」。徐小虎拒絕「大師崇拜」的傳統鑑賞法則,主張「沒有大師的藝術史」,透過筆墨行為和時代結構分析重建藝術史。這種堅持真理的做法,意味著放棄學術安全和名聲,直面整個權威體系的壓力。她的勇氣來自對真實的追求,不畏誤解與孤立,只為讓歷史回到事實本身。

在她的文字中,我讀到的不只是不隨波逐流專業的冷靜,而是小孩子看見國王新衣直說:「國王,你為何裸身上街?」的單純誠實,

「如果不說出真實,我的存在就背離了自己。」

在經營事業、領導組織時,我們也常面對類似抉擇:
是否要為了權威和安全感,壓抑真實的判斷?
是否要為了市場數據,掩蓋內在的直覺?而這樣的直覺在女性企業主身上尤其常見,我敢按照自己心中的鼓聲,前進嗎?


梅克爾:以人性的關懷出發,展現理性與母性的領導

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東德物理學博士出身,德國統一後投入政治,2005 年成為德國首位女性總理,執政長達 16 年。在男性主導的政壇中,她憑冷靜與理性突破重圍。梅克爾面對歐債危機、難民潮、俄烏衝突等重大挑戰時,做出逆風決策,例如接納百萬難民,頂著輿論壓力堅守人道價值。她也在卸任時主動放下權力,淡出公眾視野,維護民主制度的輪替精神。即便卸任後遭批評過度依賴中國與俄羅斯,她仍選擇以回憶錄承擔歷史評價,而非追求安全的沉默。她的勇氣是柔韌而務實的,能在全球政治風暴中穩定航向,並以退場之舉完成對民主的最大尊重。

她選擇承擔風險,而不是追求權力的安全。
在她的回憶錄中,她寫道:
「如果我們現在無法展現人性,這還是我們的國家嗎?」

梅克爾的勇氣,來自內在的智慧——
她沒有模仿男性政治的權力遊戲,而是讓靈魂中更深層的母性力量,指引國家穿越風暴。因此人們會說,梅媽媽是用照顧家庭的方式管理整個德國。

當我們面對企業轉型、ESG投資、永續經營時,是否也能信任這股內在智慧?
即使眼前看不到回報、即使外界質疑,仍然選擇不背叛心中更長遠、更高維度的價值觀。我的經驗是,女性往往堅持的韌性更大過於男性。


蔡潔妮:跨越紅線,堅持台灣藝術的主體性

蔡潔妮,藝術家出身,後赴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取得藝術社會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Écrire une histoire de l’art taïwanais》挑戰歐美漢學界的中國中心論述,提出台灣美術史是獨立的政治文化進程,而非中國藝術史的附屬。這一觀點一度遭預審委員否決,幾乎因此失去學位,但她選擇不妥協,撰寫長篇答辯,以堅定立場最終獲得博士學位。回台後出版中文著作《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顛覆百年來的「正統」歷史版本,重新揭示台灣文化主體性。

跨越學術、文化與政治的紅線,不懼爭議與孤立,開創用社會科學方法重構藝術史的全新路徑。蔡潔妮在演講中說:「觀點特異,易生爭議;紅線踩久就會模糊,不必害怕踩線。」她探討的不只是台灣主體性,更是台灣藝術家的主體性。她提醒我們,台灣人的特質是對新的毫無保留的接受,甚至誤以為「新就是好」,進而輕易拋棄舊的文化資產。她不喜歡「台灣文化是拼盤」的說法,因為真正的台灣文化並非一堆東西拼湊,而是一個有主體的、多元且精采的存在。

她提到,早期台灣藝術家在作品中展現「殖民地的進步」,如畫中有電燈、噴泉、自來水、整齊道路與高樓,象徵進步與自立自強;而現今的台灣美學則常用「台俗」來表現本土,例如藍白拖、街頭混混、兄弟感。蔡潔妮認為,現在正是台灣脫離「台俗」與「華國美學」,呈現屬於自己的「臺雅美學」的時刻。

在經營組織、推動創新時,我們也經常被看不見的隱形紅線所框架:傳統家族治理方式不能改變、產業遊戲規則不能挑戰、傳統家庭角色認知難以翻轉。女性面臨的無形框架更多,太太的學歷、職場成就、收入如果高於先生,可能就會在夫妻關係埋下危機;傳統對於媳婦的角色框架;梅克爾至今稱呼自己都是以物理博士(Physikdoktor),而非女物理博士(Physikdoktorin)(德文名詞有分陰性與陽性),對德國人而言就是很大的突破。


勇敢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經營

三位女性的故事,讓我看到:

勇氣,
從來不是大聲呼喊,
而是深深吸一口氣,
靈魂與身體同步,
按照內在的節奏,
在不確定中堅持前行,
永不退縮。

對我而言,
公司經營的意義,從來不只是為了獲利而汲汲營營。

真正的企業,是能夠在未來讓人津津樂道,
因為它留下的不是財報上的數字,而是為世界帶來的啟發與價值;

同時,它也能在當下讓我們興奮莫名,
因為每一步都是靈魂與使命的共鳴,
每一個決策、都讓我更接近真我,
而不只是更接近競爭對手的背影。

當企業以這樣的節奏運行,
它不只是市場裡的一個品牌,
而是世界裡的一束光,
照亮他人,也照見自己。

以非凡的勇氣把公司開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我想要的就是這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