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個人的正確愛的行動,可以承載整個家族的希望。
爺爺原本以為,只要自己努力撐著,把晚年過好、安排好財產,孫子就能承接照顧小叔叔的
責任,家就能安穩延續下去。
但事實並不那麼單純。
一、故事開場|兩代接連意外,留下未解的愛與責任
蔡爺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幾年後離婚,孫女隨前妻生活,孫子則由兒
子撫養。再幾年,大兒子因病早逝,年幼的孫子便回到蔡爺爺家中,由爺爺扶養長大。
這段歲月裡,祖孫情誼深厚,蔡爺爺也常說:「我這輩子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
沒多久,小兒子在一場車禍中腦部重創,智力退化至相當於六歲孩童的程度,從此生活需全
人照顧。蔡爺爺的人生,忽然間多了兩個需要被照料的生命。
他開始反覆思考:「我該怎麼安排,讓孫子長大後能照顧他的小叔叔?我能不能把房子和存
款都留給孫子?」
正當他準備行動前,卻被我們提醒:「您知道嗎?那位多年未見的孫女,也可能依法來爭取
這份遺產……」
二、最常搞錯的第一件事:監護權 ≠ 繼承權
很多長輩都會直覺認為:「我照顧誰最多,就應該把財產留給誰。」但遺產不是情感競賽,
而是法律依據下的結果。
在這個案例中,孫女從小由母親扶養,幾乎沒有與蔡爺爺往來。但因為她的父親(即蔡爺爺
的大兒子)過世,她就成為了「代位繼承人」,擁有與堂弟同等的繼承權。
簡單來說,只要在法定範圍內,不管與爺爺是否同住、感情好壞,都可能依法主張分產。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庭會出現:「明明沒照顧卻來分遺產」的情境。原因並不是不公平,而
是事前沒有規劃,只能照法律的預設值處理。
三、第二件事:身心障礙親人的照顧不能只靠「交代」或「期待」
蔡爺爺的另一個心願,是希望大孫子能承接對小兒子的照顧責任。這樣的想法非常人性,也
令人動容。但若只是口頭交代或立個簡單遺囑,就足夠嗎?
事實上,小兒子在法律上仍有繼承權,即便他無法理解或使用這筆財產。若沒有設計妥善的
信託或監護制度,這筆錢可能落入不適任的人手中,甚至被浪費。
此外,大孫子若未成年或經濟能力不足,也無法在法律上承擔起照顧的實質責任。這會導致
原本的「照顧承諾」變成壓力,甚至讓他被其他繼承人質疑。
我們曾看過不少案例,晚輩好心照顧長輩多年,結果一場遺產分配,反而還被兄弟姊妹質疑
「是不是想多拿?」痛心又無力。
這些,都是「事前沒有規劃」的代價。
四、第三件事:沒有遺囑與信託,長輩的心願無法實現
如果蔡爺爺在過世前沒有預立遺囑,也沒有設立信託,那麼他的所有財產將依法律平均分配
給孫子、孫女與小兒子。這個分配並未考慮小兒子的特殊照護需求,也未保障大孫子對家庭
的長期付出。
更嚴重的是,照顧者反而無資源、無法律地位、無主導權,徒留遺憾。
我們常說:愛不能只說出口,要讓它透過方式實踐出來。實踐的具體方式,就是透過法律工
具,讓愛與責任被清楚交接。
在這個個案中,美門永續傳承團隊提供了以下整合方案:
1. 預立遺囑,清楚指定繼承安排
讓大孫子與小兒子的財產份額明確,避免爭議。
2. 設立「身心障礙者信託帳戶」
由專業信託單位管理,確保小兒子的生活開銷、醫療照護長期穩定,並防止被不當挪用。
3. 啟動監護宣告流程
透過法院機制,保障小兒子的權益,並指派信任的大孫子或家屬為法定代理人。
4. 協助家庭共識溝通
針對孫女的繼承權問題,提供和解或分配建議,避免日後衝突。
這些安排的目的,不是把財產「藏起來」,而是讓每個人都被看見、被保護,也讓照顧者不
孤單。
六、延伸提醒:你家也有特殊需求成員嗎?別讓「愛」變成沉重的期待
也許你正在照顧家中年邁或身障的成員,也許你也有孫輩、子女在不同家庭長大,甚至也擔
心自己過世後留下「還沒長大的人」孤單面對世界。
這些,其實都可以透過制度與溝通提前處理,讓你所愛的人,在你不在的時候,依然被善
待。
想得更遠,愛得更深:歡迎聯繫美門永續傳承團隊
如果你也曾想過:「我走後,誰能照顧他?」
或者你擔心的,不是遺產數字,而是關係、責任、與未來的家人照護安排——
美門永續傳承團隊邀請你,讓我們陪你一起設計一套真正可落實的家族照護與傳承計畫。
歡迎立即諮詢,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守護你最在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