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監思想啟 2022-3月
年後開始幾個新的品牌專案啟動,其中包含一個超過二十年的品牌,需要進行重新修正對消費者溝通策略,剛開始的會議,可以明顯感受到,大家被調整的痛苦和不習慣,我幾乎可以看到整個會議桌上的人,開會時頭上都冒出泡泡OS對話框:「幹嘛要改啦,這樣很不習慣耶!」
沒錯,說對了,我就是要讓你們「不習慣」。
不習慣的力量
據說,韓國三星公司早期開始要變革時,當時所有的研發人員都以日本為效法對象,為了帶來更大的突破,集團為最早一批種子員工規劃一整套教育訓練,方法就是,讓他們離開韓國,在海外的日子裡面,不准說韓文、不准用筷子、不准吃泡菜,不准看韓劇,要讓他們徹頭徹尾進入一個完全「不習慣」的環境,因為全然的陌生和不習慣,所有的事物都必須重新思考和學習,藉由環境,硬逼著這群工程師,重新把自己的感受神經全部打開,啟動身心進入一個全新的狀態,讓他們不再以超越日本為目標,最後結果是,現在的三星,不只超越了日本,甚至走到了國際市場,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這就是「不習慣」的力量。
沒有焦慮感,不見得是最好的狀態
舒適區(comfort zone)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來形容那些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區。隨後,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學的含義。 Alasdair White 在 2009 年提出的定義是:人把自己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他對這個範圍內的人事都非常熟悉,從而有把握保持穩定的行為表現。在舒適區裡,「我們的不確定、匱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們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Brown, 2010)
1908 年,Yerkes 和 Dodson 兩位學者做了一個實驗,發現焦慮水平和表現水平的關係呈一個倒 U 形曲線,因此也被稱為「 Yerkes-Dodson 曲線」:他們發現,當大鼠的焦慮水平很低時,表現水平也很低;而當受到一定水平的刺激而不斷增加焦慮時,大鼠的表現會越來越好;在某個特定的焦慮水平上,能夠使大鼠做出最佳表現。但如果焦慮超過這個最佳水平的話,將會因為壓力過大,又逐漸降低表現,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沒有焦慮感不見得是最好的狀態。
最佳焦慮-帶來最佳表現
後來又有人研究,把能夠激發最佳表現的焦慮水平稱為「最佳焦慮」(optimal anxiety);它是一種「有建設性的、讓我們充滿創造力的不適(Constructive Discomfort)」。
與「舒適區(焦慮較低的狀態)相對應,將處在最佳焦慮的狀態稱作「最佳表現區」,而將焦慮過大的狀態稱作「危險區」。各位應該可以發現,最佳表現區是處於「最佳焦慮」而非「沒有焦慮」。
生活中只要是已經熟悉的事情,即便過去曾經讓人無比驚喜快樂,都會變得平淡無奇,從熱戀轉為老夫老妻的日常感,就是很常見的例子,這種現像被稱為「享樂適應」(hedonistic adaptation),它是指一種人類的自然趨勢:在短時間內,新事物留下的印象從特別深刻變得普通。這看似不是一件好事,但正是這樣的自然趨勢,會讓人自然地適應過去對自己來說非常強烈的刺激。這樣難道沒有好處嗎,有的,同樣一個原理,也會讓曾經對我們來說很重大的挑戰和困難,變得尋常、得心應手。前提是,人們必須一直處在持續對這種挑戰「積極Fighting」的過程中。
你的腦子喜歡離開舒適圈嗎?
根據專家研究指出,在人類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和腹側紋狀體之間分布著一片神經網路,它是人類的探索系統。這套系統的作用,是使人們感覺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充滿意義,激發人們對外探索的欲望,讓人們主動離開舒適區。探索系統,就是人類保持進取的精神發動機。但是探索系統並非無懈可擊,它也有弱點。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丹尼爾.凱布林曾經總結人類大腦探索系統的三個弱點: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
那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持續處於最佳創造力呢?其實專家講的很複雜,行動卻很簡單:去做就對了!
電影「三個傻瓜」當中的名言:
心是很脆弱的,要記得時常安撫它(This hear tscareseasily,You have to trick it.)
人對自己最大的懲罰就是讓自己處於不敢改變的恐懼中,而且一天一天不停放大,無止盡的想像的負面情境,嚇唬自己。沒錯,離開舒適圈的確有風險,然而,不改變難道風險就更小嗎?還是只是你害怕承認這個事實?
文章開始這群頭冒對話框的朋友,經過幾次的會議,已經慢慢被自己的創意和改變「小小嚇到」,發現自己竟然可以這麼棒!(當然還有來自我們以及公司其他同仁的肯定和鼓勵),回想人生,有多少的美好,都是從一個「不習慣」開始:小時候第一天上學、第一次剪短髮、第一次對媽媽說出你愛她、戒掉抽了三十年的煙、開始晨跑、早睡、啟動蔬食生活、練習對孩子道歉….
離開舒適圈,讓自己處於「最佳焦慮」狀態,練習「不習慣」,進入最佳焦慮狀態,讓「不習慣」變成你最好的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