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監思想啟2024-11月號
王麗蓉/撰稿
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在不同的階段中兼顧自我成長與家庭責任,始終是值得深思的課題。近期,身邊的兩位女性朋友的經歷讓我深感觸動:她們各自面臨了婚姻與自我實現的抉擇,而這些故事也引導我進一步思考,現代女性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勇敢追尋自我,實現內心真正的滿足。
放下職場生涯20年後的自我迷失
G的先生是一位大企業主,而她曾是這家企業的共同創辦人。年輕時,她與先生一同打拼事業,身兼工作夥伴與妻子的角色。然而,隨著生育與家庭成員的轉變,她選擇回歸家庭專心照顧孩子,暫時告別職場,這一放便是二十年。如今孩子們長大,她回頭審視過往,卻發現這段為家庭付出的日子並未填滿內心的需求,反而留下一些遺憾。她坦言,這些年來缺少了對個人夢想的追尋,從未真正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讓她覺得人生中的某一部分是缺失的。
G的故事中,女性在婚姻與家庭角色之外,依然需要給自己留出成長的空間。自我實現並非只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心靈的充實與價值感。這些年來的全心付出固然無悔,無論身處什麼階段,女性都需要勇敢追尋內心真正的渴望,確保在家庭之外也能成就自己,才不會在時間流逝後感到空虛與遺憾。
面對獨立自主的天人交戰
S的故事,則是一位一直在職場打拼的女性,她擁有穩定的收入、自我認同高。然而,近來她卻對婚姻產生疑惑:這段關係沒有帶來她渴望的內心滿足,反而成為她成長道路上的掣肘。她的經濟與情感生活均可自主支配,不需依賴伴侶,但又因情感與婚姻的羈絆而陷入掙扎。
婚姻中的自我成長需要一種「非依附性」,即關係應成為雙方共同成長的助力,而非限制。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心靈的自由,擁有不被羈絆的成長空間。女性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需要一種不斷審視的勇氣,去理解我們所處的關係是否真正促進了自己的成長,如果關係成為了心靈負擔,或許便需要進一步思考未來的方向。幾年來,S日夜掙扎,反問自己,有什麼理由支持她繼續維持這段關係?難道非要等孩子長大才可以離開嗎?憑什麼永遠要先考量先生、家庭、公婆、孩子,而自己總是被排在最後?等待的過程中,這段關係會是有品質的嗎?身邊的人不會感受到這段品質不佳所產生的負面氛圍嗎?保持現狀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追尋自我與家庭責任的平衡點
G和S的故事,在我們身旁並不少見,現代女性在追尋自我成長的同時,往往面臨多重角色的張力。女性的自我成長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獨立,更是一種內在的安定與價值的認同。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必為成就自我而全然割捨其他角色,而是要找到融入成長的方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
正如我在昨日一場創業分享會中提到,創業的「成功」並非單一標準。成功不只是金錢的豐盛,我身邊的朋友對成功有著不同的定義:有人渴望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不被工作束縛;有人則希望創造更多的財務表現,達到財富自由。而我心中的成功,是打造一個自己熱愛的公司環境,把公司開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在這樣的公司裡,員工可以享有週休三日、病假事假不扣薪,以及無上限的年假,並可靈活安排工作內容與時間。除此之外,我積極規劃員工的生活體驗,比如國內外移地辦公,支持團隊學習潛水、音樂課程、手作活動、電影欣賞或藝術展覽等。對我來說,創業成功並不只是一種樣貌,而是讓人生的每一刻都充滿意義、滿足與喜悅的過程。
勇敢踏出下一步,無懼未知的旅程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自我實現都是一條值得堅持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會經歷不同的階段,面對各種角色、責任的變動,我們無需在每個階段毅然斷開所有關係,一切重新開始,而是要在合適的時機做出相應的調整,順應自我成長的需要。
故事的結尾,G決定離婚,離開家庭,追尋自我,希望在人生下半場重新找到自己的主場,而不再只是「某某某的太太」或「誰誰誰的媽媽」;S和先生開始諮商,並且和孩子討論父母的關係,聆聽已經進入青少年階段的一雙兒女,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將兒女當成父母這段關係的「共同關係者」,而非只能被動等待結果。G看來已經做出決定,然而等待她的更是無數需要決定的事物;S是正在困境中試圖能找到脫困的自在之道,看來迷惘,卻是隱約有一條漸行漸明之路。當自我成長的呼聲成為內心無法忽視的力量時,便是我們往下一步邁進的時刻。這一刻或許令人猶豫、害怕,但正是這份勇氣讓我們得以拓展人生的邊界,體驗更豐富的人生,依照個人經驗,這種挑戰未知的勇氣,女性向來不輸給男性。
她充滿尊嚴和能力,面對未來毫無畏懼。她說話充滿智慧,待人和藹可親。
~ 箴言 3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