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監思想啟2023-2月號
不斜槓就落伍了?
一生只做一件事,在這個時代好像已經愈來愈難了,因為不斜槓、不多工,不開外掛,好像就顯得不夠厲害,不夠聰明(沒錯,就是有點呆呆和笨笨),你是否有也這種恐懼感,擔心不夠「斜」?
「不要相信一份工作可以做一輩子」、「你得提早規劃未來人生」,人們開始意識到,不用等到退休,中年危機已要提前面對。類似的報導文章跟書籍,接二連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其中扮演加速角色的,還有 2019 年末,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人被迫去思考自己職涯的多元可能性。
斜槓的來源
斜槓不是新概念了,早在 1980 年代,英國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就提出「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概念,他認為企業應該在第一項優勢還處於高峰時,找到第二個成長動能。後來這個概念也延伸適用於個人身上,鼓勵工作者應該拋棄一輩子「一業到底」的想法。
韓第以自己為例,他從企業工作者、大學教授、教會神職人員,到身兼教書、演講、寫作的自由作家。這樣多樣化的工作組合,一來可避免被職場淘汰,,不只畫出人生的第二曲線,甚至發展出第三、第四曲線,也能重新定義人生,活得更豐富多元。
更早還有美國學者 Arthur 和 Rousseau 在 1996 年提出的工作新模式「無邊界職涯(The Boundaryless Career)」,都提到類似的概念:一個人不只服務於一個組織,而可以跨界多元發展,隨著數位、網路與雲端的發展,這個概念的落實性更高了。
而「斜槓人」(Slasher)這個名詞真正出現,是在 2007 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在她的著作《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中,描述了以下現象:
在紐約很多人,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並不能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而是選擇用「/;斜槓(Slash)」來區分不同的身分,於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代名詞:斜槓人(Slasher),來表達多種職業角色的狀態,例如:桑賈伊.古普塔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也是CNN醫療記者;丹.米爾斯坦平常是一位工程師/假日是一位戲劇導演。
「斜槓」或「單槓」
相較兼職或副業強烈的賺錢慾望,斜槓比較像是一種「人生態度」。從職業之外的興趣出發,開展另一個專業技能的,這個技能甚至是可以疊加上去的,創造一種更豐盛的生活。
在把「一招練成絕招」這本書中提到:
《尚書.大禹謨》中有這樣兩句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傳說中,當舜把帝位禪讓給禹時,傳授給禹的心法就是這兩句話。白話可譯為:「在每個選擇中守護初衷,讓初衷提升每個選擇的力量;然後,切記在這個過程中隨時保持平衡。」
這裡所說的「初衷」就是專注於「一」,是當你只能做一件事、只能有一個選擇時,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的唯一。剛剛過去的這個農曆春節期間,我在日本旅行,四處都可以看到以「專科」為傲的百年老店:一百年只做一味鰻魚飯;300年來只賣一種茶, 400年的櫻花麻糬口味完全沒有更改過,只做一件事,不代表只會一件事,而是這件事太重要了,一輩子全副精力投入不足,一代、二代、三代人……一起投入都還不夠,當一件事深入到這種程度,呈現的成果如何不令人感佩和驚嘆?因此把一招練到極致、將生命及靈魂聚焦於此,自然就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絕招」。
「單槓」的秘訣:沉浸
最後要來談談,怎樣才能達到這個「一」的絕招境界,從觀察「遊戲」我找到了答案。
Csikszentmihalyi 於 1975 年提出「沉浸理論」,認為當人們在進行活動時如果完全的投入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即進入一種「沉浸之狀態」。沉浸是一種暫時性的、主觀之經驗,可是這也是人們為什麼願意繼續再從事某種活動之原因。如果說到這裡你還無法聯想,可以回想一下你身邊沉迷於遊戲的宅男宅女那種廢寢忘食的狀態;或者如最近過年連打三天麻將不必睡覺的親友,哪種專注到忘我,最後因為「沉浸」達到技巧提昇與完成挑戰,達到高峰經驗,創造出愉悅的滿足感。正是因為這種沉浸的「高峰經驗」讓人可以持續下去,不會放棄,數十年如一日,終於打造出來的絕招。
至此,你還會認為一輩子只練「單槓」、老店專營「專科」不夠厲害、呆呆笨笨嗎?
而只會這種「單槓」和「專科」會沒飯吃嗎?也許有可能,但是機率應該不高吧?
因為我曾下定決心,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哥林多前書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