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5 03 01 下午5.11.20

啟程,展開你的航行之旅!

總監思想啟2025-3月號
王麗蓉/撰稿

啟程,展開你的航行之旅!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上個月2月1號總監思想啟,並沒有如期刊出?
是因為總監偷懶嗎?其實沒錯(因為我在度假),但是更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人在郵輪上,沒有網路(這個偷懶的理由,超級合理的啊!)。

今年農曆過年,我踏上一場與以往不同的旅程——搭乘 Costa Toscana 郵輪,展開西地中海的探索之旅。這趟旅程,我先從台灣飛往義大利,從義大利的羅馬奇維塔韋基亞港(Civitavecchia)出發,途中經過法國、西班牙,最終再回到羅馬港,15天旅程,沿途經過充滿文化魅力的城市,包括馬賽、巴塞隆納、帕爾瑪、帕勒莫、薩沃納與熱那亞​等。

我所搭乘的郵輪——Costa Toscana,是一艘非常現代化的豪華郵輪,2022年才首航下水,是一艘很新的船,長度達337公尺,可搭載6700名乘客與1600名工作人員,堪稱是一座海上移動城市。船上設有各種活動設施,包括劇院、賭場、泳池、健身房、精品店與米其林等級高級餐廳,因為是義大利籍的船,因此甚至還有一個以義大利美食為主題的美食街,我蒐集完畢船上所有的gelato(義式冰淇淋)口味,旅客們可以在旅途中享受各類高級饗宴,但是也是因為高檔自助餐廳,讓旅客無限制享用,人們吃剩浪類的食物量實在太多,多到我實在無法忍受,有違我個人不浪費食物的永續生活哲學,因此,往後類似這樣的豪華郵輪旅行,我可能不太會選擇了。

有點離題,本文不是要來分享郵輪旅行細節,倒是本次旅行中有一個對我個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學習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從Costa Toscana啟航,走進哥倫布的世界

這趟旅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來到熱那亞,這座城市不僅是義大利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曾經是熱那亞共和國的所在地,更是航海史上的關鍵城市。抵港當天,我有機會造訪了哥倫布故居,站在這棟古老的建築前,腦中浮現的是哥倫布當年站在這座城市的港口,望向無盡海洋的畫面。他當時是否曾遲疑過?是否也感到過恐懼?這個問題,讓我在這趟旅途中不斷思索。這次郵輪之旅,除了是一次全新的航行的體驗,更讓我對「啟程」這件事,有了更深的體悟。

想問哥倫布

某個夜晚,郵輪航行在寧靜的大海上,滿天星斗,肉眼就可以辨識出天空的星象,月光灑落在海面上,閃爍著粼粼波光。我站在甲板上,吹著微鹹的海風,望向遼闊的海平線,我不禁開始想像一個畫面——如果哥倫布當年也站在船頭,他的心裡會是什麼感覺?

當年,沒有人知道西行究竟會通向何方?沒有確切的地圖,也沒有確保能抵達目的地的證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食物和淡水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少,如果找不到陸地,等待他的將是全船的毀滅。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冒險,而是一場賭上生命、名譽、未來的豪賭。面對這些未知,他會害怕嗎?他真的相信自己能成功嗎?如果心中的確存在這些疑問,是什麼原因讓他仍然選擇出海,難道只是成功後的豐厚獎賞嗎?

如果換作是我,當船駛離最後一個可以看到陸地的港口,當夜晚籠罩海面,當四周只有無邊無際的黑暗時,我能夠不動搖嗎?

哥倫布的背景—為何選擇冒險?

哥倫布的故事,不只是個人冒險的故事,更是時代推動下的選擇。15世紀末,歐洲正處於一個劇變的時代,各國對於「貿易」的渴望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尤其是對亞洲珍貴的香料、絲綢與黃金。但問題是,當時的貿易路線已被鄂圖曼帝國掌控,陸路絲綢之路受阻,歐洲人無法順利獲得東方的貨物。

當時,葡萄牙的迪亞士(Bartolomeu Dias)已經成功繞過好望角,找到了從非洲航向印度的海路,這讓同樣是海權國家的競爭者西班牙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因此,當哥倫布提出「從西方航行到亞洲」的想法時,雖然這個計畫聽起來很瘋狂,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願意一試,於是資助了這次航行。

哥倫布本身是於義大利熱那亞人,後來移居西班牙,他的航海經驗來自於年輕時在地中海的貿易船隊服務。他深信地球是圓的(雖然當時的學者大多已經知道這點),但他低估了地球的直徑,認為從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應該可以快速抵達亞洲。於是,他在1492年8月3日,帶著聖瑪利亞號、平塔號、尼尼亞號三艘船,從帕洛斯港正式啟航,前往他夢想中的亞洲。

哥倫布的航行成功了嗎?

哥倫布的四次航行,從航海史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劃時代的偉業,但如果問:「他成功了嗎?」答案可能沒那麼單純。

他的航行確實開啟了「新大陸」的時代(發現中南美洲),但他自己並未發現「他來到的並不是亞洲」。哥倫布抵達巴哈馬時,以為這是日本附近的小島,抵達古巴時,以為自己已經接近中國。他甚至把當地的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Indians)」,因為他深信自己來到了印度。

然而,為何他後來發現美洲時,還是堅持這裡是亞洲?事實上,他與西班牙王室簽訂的合約明確寫著:「前往亞洲」,如果他承認自己發現的是一片未知的土地,而不是亞洲,那麼他的報酬與榮譽可能會被削減。因此,他選擇了裝傻到底,將錯就錯,並把這片土地稱為「印地亞斯(Indias)」。

他的發現,為西班牙帶來了龐大的殖民機會,但對他個人來說,後來卻被視為失敗者,甚至在晚年一度被逮捕,最終鬱鬱而終。他成功了嗎?也許他的成就比他想像的更大,但這並非他原本計畫的成功。

計畫之外的意外成功

哥倫布的故事告訴我們,航行的目的地未必是原本計劃中的終點,但沿途的風景,可能超乎想像。在商業世界裡,也有許多企業的成功來自於「偏離初衷」,原本的計畫沒能實現,卻意外開啟了新的市場,甚至顛覆了整個產業。以下這幾個案例,正是最好的例證。

Airbnb:原本只是為了付房租,卻顛覆了全球旅宿業


2007年,Airbnb 的創辦人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 只是兩個住在舊金山的年輕人,當時房租快繳不起了,靈機一動,把自己的公寓客廳騰出來,擺幾張充氣床墊,並在網站上提供「住宿+早餐」(Air Bed & Breakfast)的服務。他們的原始目標很簡單——賺點零用錢,幫助自己支付昂貴的租金。然而,他們很快發現,許多旅客其實更願意住在當地人家裡,而不是昂貴的飯店,因為這樣能體驗更真實的文化,還能節省開支。

意識到這個市場潛力後,他們開始將這個點子規模化,讓世界各地的房東可以出租自己的房間或公寓,Airbnb 就此誕生。如今,Airbnb 已經變成全球最大住宿平台之一,房源遍及220多個國家、10萬多個城市,顛覆了傳統飯店業,改變了人們的旅行方式。

可口可樂:從藥品變成世界最知名的飲料


1886年,亞特蘭大的藥劑師John Pemberton 發明了一種糖漿藥水,原本目的是要治療頭痛、疲勞,甚至幫助那些對嗎啡成癮的人戒毒。他將這種藥水與碳酸水混合後,開始在當地的藥局販售,沒想到,來買的人根本不是因為想治病,而是因為這款飲料口感特別,喝起來有提神的效果。當時,他一天最多只能賣出 9 杯,這種銷售成績維持了一年,但這個新奇的飲料口感,已經開始吸引不少顧客。

後來,Pemberton 的生意夥伴Frank M. Robinson 建議把這款飲料取名為「Coca-Cola」,並將其從藥品轉型為日常飲料來銷售。隨著配方的改良與市場推廣,可口可樂逐漸從美國紅到全球,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日常飲品,如今,每天全球有超過19億瓶可口可樂被喝掉,這款原本的「頭痛藥」,變成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飲料品牌之一。

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從運送貴重包裹到信用卡巨頭


1850年,美國運通成立時,並不是金融公司,而是一家專門運送貴重物品的快遞公司,類似今天的 FedEx 或 UPS。當時,美國的商業環境動盪,企業需要安全地運送大量現金與貴重物品,而美國運通正是為了這樣的需求誕生的。然而,隨著市場變化,這門生意逐漸飽和,公司開始思考下一步的發展。

到了1891年,他們發現商務人士在跨城市或跨國旅行時,攜帶大量現金非常危險,因此推出了一種新產品——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讓人們可以在不同地點兌換現金,這一創新大獲成功,成為了國際旅遊的標準支付方式。隨後,美國運通更進一步,於1958年正式推出信用卡,並將其打造成高端商務人士的必備支付工具,這才奠定了今日「American Express」作為全球信用卡領導品牌的地位。如今,美國運通的市值超過 1000億美元,服務遍及全球,成為商務旅行、財富管理領域的重要企業。

「你永遠無法跨越海洋,除非你有勇氣離開岸邊。」—哥倫布

成功的旅程,從來不會是直線前進的。有時,途中我們的方向會改變,甚至可能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如果不開始航行,就永遠不會發現新世界。陸地上的遊戲規則,不適用於海洋;再老練的汽車駕駛,到了海上就必須從頭學習,我的一位航海好手朋友,在路上開車經常迷路,但是在海上超過續100天未著陸的航程中卻未曾迷路,她光是根據海洋流向、陽光、月亮和星星,甚至是風吹來的味道,都能讓她判斷航行方向。

這一次的旅程結束,我給自己一個大的功課是,要像哥倫布有那樣冒險與挑戰未知世界的勇氣,朝向全新的海洋航行,放下過往我所學會的,轉入一個新的領域,航向我的新大陸,也許不是有形的冒險,更多可能是探索未知的自己和過去一直不敢跨越的邊界。

啟程,展開你的航行之旅!

這是我對自己說的。

我的新大陸會是在哪裡呢?我自己也很想知道,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